奇侠论湾区:大湾区语境下的“珠中江”差异化发展战略
夏至,城PLUS恭祝各位读者夏安!
编者按
珠三角两岸,何谓“均衡发展”?
在大湾区中,应该应用怎样的城乡发展模式?湾区西岸城市如何寻找到独特的发展路径?
——本文是深圳人“南山策士”对上述问题的见解。如果您欣赏他的观点,不妨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号“深南智库”(ID:nanshanceshi)。
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湾区协同发展的趋势,西岸中山市的经济地理位置将由偏于一隅,而转变为更加靠近湾区中心。中山为此做好准备了吗?请看二篇《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编制中的思考》。
面对现实,承认差距
抓住大湾区发展战略机遇
当年随着下海大潮南下广东的人,应该都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珠江口东西两岸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从广州再往南,去东莞、深圳,还是中山、珠海,是一件很随机的事,向左或向右,只在一转念之间。
然而,三十多年过去,沧海桑田,时空变幻,微小的差距一天天积累,最终积沙成塔,滴水成河。今天,珠江口东岸和西岸的城市(城市群)之间,无论是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还是综合实力等各项指标上,都已存在着较大差距,西岸往往只相当于东岸的1/3甚至1/5、1/6。呈三角形的珠江三角洲,东岸和西岸之间已经不是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边,而更像是一个魏碑体的“入”字,厚重的一捺,盖住了短小的一撇。
通过图表形式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差异:
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人口对比(单位:万人)
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GDP对比(单位:亿元人民币)
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余额对比(单位: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各地官方2016年统计公报)
两岸之所以产生差距,最根本的缘由有两个:一是因为两岸的龙头城市香港和澳门实力迥异,对两岸的带动作用悬殊;二是因为随着地球的自转,南北流向的河流入海口,泥沙都会向西岸沉积,水文地质条件导致西岸不可能存在深水海港(而东岸的维多利亚港、蛇口、赤湾、妈湾、盐田港,都是世界级的深水大港)。——在工业化时代,没有海运支撑的区域就会失去许多发展机遇。
图片来自网络
当前,国家层面的粤港澳湾区发展战略已经启动,珠江口西岸将面临后工业化时代新的发展机遇。因为湾区的概念,是一个较大范围的区域发展概念,是“片”的概念而非“点”或“线”的概念。城市化进程的最高阶段,是相邻的城市与城市之间无缝对接,形成连片的“都市连绵区”。现阶段,广佛同城已成现实,港深莞三城也已基本连成一片,而西岸的江门、中山与珠海三市仍然处于相对独立状态,距离都市连绵区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既是西岸城市化的发展空间,也是湾区战略留给西岸的发展机遇。
如果说珠江口西岸的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因为先天性的原因错失了某些发展机会,那么大湾区战略的出台,则为其缩小甚或消弭这个差距开出了最后一班“开往春天的地铁”。
市场主导,顺势而为
加强东西两岸资源的共享和交换
面对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的差距,过去一些官员觉得珠江口两岸一定要均衡发展,要“一碗水端平”才好。似乎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城市状态不是最好的,只有经过行政之手涂抹之后,才是一幅符合自己审美观的图画。然而,“均衡”往往是区域缺乏活力的表现,或者活力被压制的结果。
例如,被压了十多年才姗姗来迟的深中通道、从双Y变成了单Y的港珠澳大桥、国际航线长期被压制的深圳机场,这些都是行政力量干预市场需求的实例。然而这些主观上用以压制深圳的做法,客观上却更迟滞了珠江西岸中山、江门的发展,有损珠三角整体利益。
深中通道(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不仅珠三角的发展允许出现不均衡,就连更大范围的广东省,富庶的珠三角与“环珠三角贫困带”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的并存,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现代城市出现和存在的理由,是因其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在其规模效应的临界点之内,城市规模越大越有优势。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最主要的来源地还是环珠三角的粤东、粤西和粤北。珠三角先行一步,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城市本身的“溢出效应”、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城市打工人口对家乡经济的反哺,都将对环珠三角地带的贫困起到纾解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正视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中的不同分工和定位,树立正确的城乡观。珠三角的定位就是世界级的都市群,香港、深圳和广州最终都将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在这个都市群的外围,是大片广袤的乡村,以及点缀其间的小城镇,这些地方的人口外流之后,人口压力减小,才有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为都市区提供农副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城乡关系。而不能看到珠三角发展了,环珠就要跟进,河源、梅州、韶关、云浮都要做国际大都市,这盘棋整个就乱了。
即使放大到全国范围,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环境普遍比较脆弱,环境承载力普遍偏低的国家来说,发展大城市、城市群和都市连绵区,是最优的选择。建国以来,我们一直比较顾忌发展大城市,而偏好于遍地开花建设小城镇。事实上,小城镇不但效率更低,而且单位人口对环境的破坏力更大。大城市发展起来之后,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减轻广大农村的人口和环境压力,有利于耕地集中走向规模经营,有利于三农的现代化,有利于建设秀美山川和美丽新农村,从而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达成城乡的协调发展。
所以,无论是从整个国家的层面、广东省的层面还是珠三角的层面,一味地强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机械的平衡,在观念上是落后的,在行为上是愚昧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粤港澳湾区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呢?
首先,我们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承认珠江口东西两岸“东强西弱”这个既成事实,放弃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注入资源的旧思维,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顺势而为发展珠江西岸。
其次,要主动打破行政壁垒,从思想理念、地理空间、经济合作等多方面建立起东西两岸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机制。东岸有人才,有资金,有更先进的理念和机制;西岸有土地,有市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双方都有对方发展所急需的资源,只要我们站在湾区的大格局下,打破地域偏见,不人为设障,多建桥修路,促进两岸的资源共享和资源交换,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终会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
因地制宜,精准定位
采用差异化发展战略获取新优势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个技术性的话题,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如何利用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珠江口西岸的发展。讨论这个话题的前提条件是:
(1)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已过;
(2)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半,全国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格局已定;
(3)国内产能过剩,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通过投资堆砌城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在这种形势下,面对珠三角其他两方(“广佛肇”“深莞惠”)的强势地位,处于竞争劣势的“珠中江”,必须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方有可能取得竞争优势。
差异化战略又称差别化战略,是从企业管理领域中引入的一种方法论,原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引用到城市竞争领域,可以体现为城市经济产业门类、为国际国内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城市的形象和定位,等等。
具体以珠江口西岸的“珠中江”三市为例,其差异化发展战略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发扬工匠精神,发展特色产业
工业经济方面,不贪大求全,务求特色,例如珠海的格力空调、打印耗材、航空产业,中山小榄的五金、古镇的灯饰,江门的摩托车、五金卫浴、不锈钢等,应当将传统工业技术与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发扬工匠精神,将特色产业做成百年老店,做成细分行业里的小巨人。西岸不与东岸展开全面竞争,但在某些细分领域,西岸将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据绝对优势。
2. 结合区域需求,开发文旅产业
西岸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无论是传统的“侨、楼、泉、风”江门五邑特色文化,还是澳门的博彩文化、葡语系风情文化,珠海的现代浪漫主题文化,都在全国独树一帜,再加上从西岸至粤西广袤的地域分布,必将成为东岸居民短途休闲出行的最优选择。尤其是在虎门大桥、虎门二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四条跨江通道全部贯通之后,西岸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图片来自网络
3. 精细化生态农业
珠江口东西两岸地域相当而西岸人口只有东岸的三分之一,相对较低的人口密度给西岸的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留下了充裕的发展空间。西岸的生态农业应向以色列、日本、台湾学习,走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路线。东岸既是西岸生态农业的消费者,也是西岸观光农业的客源地。贴近市场,将为西岸的生态农业、精细农业提供成本优势和时效优势,从西岸输入的精品农产品,当天就能摆上东岸、广佛消费者的餐桌,其新鲜度将是山东、湖南等地产品所无法企及的。
图片来自网络
4. 营造宜居空间
伴随着东岸城市化的进程,其人口密度将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活的成本会更高,而居住的舒适度却越来越低,在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后,会有更多的白领阶层选择在东岸工作、西岸生活——东岸与西岸的关系将形成美国纽约与新泽西的关系,珠江口将成为中国的哈德逊河。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居家办公将成为一种常态,公司在东岸,居家办公在西岸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常见。科技,将成为消弭两岸差距的巨大力量。
西岸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定位,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同时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空间放在首位,栽好梧桐树,静待凤凰来,则西岸必将有一个值得期待的美好明天。
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
不论选择哪种发展模式,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地方经济的繁荣、地方财政的充盈、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得到充分发展,让广大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如果西岸在与东岸的正面竞争中已经处于弱势,那么我们不妨避其锋芒,扬己所长,利用自己的独特秉赋,为整个粤港澳湾区的建设作出贡献,从而为西岸赢得新的成长空间,将西岸的被动局面转化成后发优势:一个城市风光与田园风光和谐交织,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西岸,无疑是湾区画卷中一道最亮丽的景色。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珠江口东西两岸殊途而同归,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令人惊喜的收获。
· · ·
大湾区城市群延伸阅读:
为什么国家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如何引导城市群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延伸阅读:
【城史】“兄弟闯关”:从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断代
作者 |南山策士
作者简介:
深圳市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五四读书会副理事长,企业主,新媒体人,自由知识分子,经济地理研究者。
本期策划 | 邱凯付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
· · ·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